4月27日晚20時,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第16期本科生大講堂以騰訊會議和直播方式如期舉行。此次本科生大講堂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獲得者、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城市水質轉化規律與保障技術”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任南琪教授,做題為“海綿城市理念與智慧管控——數字化綠色發展之路”的講座。講座由院長高峻主持,院黨委副書記張紅、副院長陳浮、環境工程系系主任宋佳秀老師等校內外400余名師生參加。
講座伊始,任院士指出當前中國城市生態環境改善面臨兩大關鍵問題:城市暴雨產生的內澇治理、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改善。結合國外解決城市水問題的理念與實踐經驗,考慮中國目前面臨的特定發展時期,任院士認為以系統工程思路建設“海綿城市”符合中國國情。隨后,任院士帶領大家回顧了城市水循環1.0版到4.0版的發展歷程,并提出自己對“海綿城市”建設內涵與理念的理解。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措施有源頭減排、過程控制以及系統治理,“源、廠、網、河一體化”是其最核心的建設單元。講座過程中,任院士結合自身豐富的治理實踐經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理論融入真實治理案例,使同學們能夠更深入透徹地理解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任院士認為要充分利用這一契機,構建有利于政府決策和公眾知情的互聯網+城市水系統的智慧水務系統,從而實現數字化規劃、數字化工程設計與智慧水務管控的“后海綿”時代?;迎h節由宋佳秀老師主持,同學們圍繞“建設海綿城市需具備哪些能力”“何時才能打造出一個海綿城市”等問題向任院士虛心請教。
海綿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推動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探索。但是,建成海綿般“呼吸吐納”的現代化生態之城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任務,需要科學的精神、持久的耐心和系統的理念。本次講座有助于幫助同學們更深刻認識到環境科學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專業認同和行業情懷。希望同學們今后能夠更加潛心求學,做到學有所獲、學以致用,扛起環境人的“綠色”擔當,以實際行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供稿、圖片: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